深入研究中国新能源公司涉足德国市场的过程,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了解它们在竞争激烈市场中的成功策略。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中国新能源企业正积极响应这一发展趋势,并将目光逐渐转向海外市场,其中德国作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市场备受关注。本文Knit将深入探讨中国新能源企业选择出海德国的背景、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在德国这一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成功,赢得一席之地的策略与实践。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民营企业开始登陆德国市场,主要集中在机械工具和汽车零部件行业。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欧洲能源危机契机,中国新能源企业开始在德国乃至欧洲市场崭露头角。
据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2025年5月发布的报告,2024年中国企业在德投资项目数量达199 个,虽较2023年略有减少,但仍稳居第3位,且2024年中企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继续保持活跃,项目数达31个。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117万辆,占全球出口总量的33.1%,德国作为欧洲的重要市场之一,吸引着众多中国新能源车企。
2022年比亚迪正式进入德国市场,并在柏林开设了门店,展示了比亚迪在德国销售的ATTO 3等5款车型。比亚迪还与德国汽车租赁公司西克斯特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将在未来6年内向后者提供10万辆电动汽车。
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州阿恩施塔特建造了德国第一家电动汽车电池大型生产工厂,并于2023年1月26日正式投产。该工厂投资约18亿欧元,初始规划产能14GWh,预计满产后年产量将达3,000万枚电池电芯,可为宝马、戴姆勒、博世等汽车制造商提供电池电芯,而宁德时代在德国的德布勒森工厂厂房已于2024年封顶,该工厂规划有 100GWh 产能。
蔚来汽车于2022年11月正式进入德国市场,并在柏林开设了创新中心以及在大柏林地区的舍讷费尔德开设智能驾驶技术中心。2025年,在德国等欧洲高端市场,蔚来ET9、问界M9等中国新能源高端车型成功打入,获得当地消费者好评。
小鹏汽车首家欧洲直营店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开业,并在随后的半年里陆续将门店拓展至荷兰、丹麦和挪威。
上汽荣威进入德国电动汽车销量前10名,上汽名爵目前已进入欧洲16个国家,品牌销售网点快速扩张。由于欧洲多次出现“负电价”状况,暴露出欧洲以户储为主的储能设施难以适应其电网和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需求,大储需求有望大幅增长,这为中国储能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正浩科技是一家专注于便携式电源解决方案的科技初创公司,其产品线涵盖家用太阳能储能设备。其在德国成立了本地运营中心团队,并在不到两年时间里迅速扩张至接近50人规模。
华宝新能在德国设立了本地公司和团队推进出海业务,并在2023年底将德国总部从法兰克福迁至杜塞尔多夫。主要提供便携储能产品、光充便携储能、便携太阳能板、移动式家庭储能产品、家用太阳能发电机、光伏太阳能板等。
2023年Anker安克创新在家用储能领域推出了名为SOLIX的光伏储能子品牌,正式加入家用储能战场,并在德国市场推出了相关产品。
德国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德国政府制定了在2030年实现80%绿色新能源发电量的宏伟战略目标,政府鼓励和支持各类绿色能源项目,包括风能、太阳能、水力能等,以增加绿色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但截至去年底为止,这一数字还停留在56%左右,意味着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渗透率需要在接下来的5年里保持4%-5%的年均增速。这一政策层面的规划,为中国新能源企业在德国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24年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投资项目中,约1/4涉及生产与研发,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电子和自动化、交通与物流等领域,且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占比达20.5%,是2022年的3倍之多,中国企业对德国的投资兴趣显著增加。
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本土化运营中,需要重视合规经营。同时,中国企业赴德国投资要制定合适的投资策略。
如果您想了解详细的德国雇佣指南,欢迎阅读德国雇佣白皮书企业在全球市场的不断扩张,德国市场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战略要地。
Knit提供专业的名义雇主EOR与全球薪酬Payroll服务,助力企业更好地实现在德国市场的本土化运营,赢得德国客户的信任和支持。